【湖州在线】绿色智造树样板 凝心聚力促赶超

TIME:2018-03-27


湖州在线链接:http://zt.hz66.com/system/content.asp?id=79756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湖州工业的发展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一个节点。


2017年4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湖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我市由此成为继宁波市之后浙江省第二个试点示范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入围城市。

一张新名片的落户不仅带来了南太湖的欢欣鼓舞,更为这座千年古城的工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绿色智造”发展主线的指引下,去年以来,全市经信系统紧紧围绕“加快赶超、实现两高”总目标,深入开展“四新”主题实践,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总牵引,以“六重”工作为主抓手,全力统筹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各项工作。

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多项指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双轮驱动  加快结构调整

立足本土优势产业,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完善了新兴产业招引机制,全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地理信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湖州制造业绿色增长新引擎。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浙江普朗特电动汽车公司打造的三角行牌纯电动厢式运输车已正式取得了民用改装车生产资质,这也标志着我市新能源物流车整车生产资质获得了零的突破。在整车生产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推进下,去年我市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399辆标车,争取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专项资金5200万元,奖励金额居全省第2。

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我市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效果同样显著,通过完善产业推进机制、加大绿色制造、狠抓融合应用等举措,去年1至11月,十大重点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幅达到6.2%,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3。而日前公布的全省十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通报显示,湖州多项主要指标均排名前列。

为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我市建立了市领导牵头协调推进重点产业发展机制,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重点产业由一名市领导牵头、一个市级部门主抓、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个产业政策清单、一个上市企业群引领、一个科技支撑体系、一个动态项目库、一个综合评价办法的“八个一”重点产业协调推进机制。

去年,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组织召开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对接大会暨湖州市第二届军民融合促进大会,20个军民融合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涉及金额37亿元。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强与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研究中心湖州中心的对接合作,全力发挥“湖州中心”优势,积极搭建技术对接平台,全力推动“大好高”军民融合合作项目落地。

有效的举措和机制正在潜移默化中调整着湖州的产业结构。去年1至11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49.3亿元、361.6亿元、21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6%、14.3%,高于面上0.6、1.2、5.9个百分点,占规上比重达到30.1%、43.7%和26.3%。

破立并举  加快绿色发展

以绿色制造为核心,全力推动转型提升正成为湖州企业的一大特色。去年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湖州市推进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湖州绿色制造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等计划方案,强化顶层设计,为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我市制定出台了《湖州市“十三五”能源“双控”实施方案》,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控制目标及措施,对全市31家水泥企业开展能效对标工作,对超标企业实行阶梯电价。去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居全省第3;全市淘汰162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腾出16.08万吨标煤的用能空间,完成年度目标的160.8%。

围绕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融合拓展、绿色发展、产业集聚五大方面目标任务,我市还重点推进纺织、服装、竹木制品、家具、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八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全年完成“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淘汰企业和作坊3058家,完成年度目标的249%。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我市还针对“僵尸企业”处置推出新举措。通过建立“僵尸企业”处置府院联动机制,18个相关部门建立起涉及破产企业和“僵尸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僵尸企业”处置速度,全年共处置“僵尸企业”54家,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的154%。

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机器换人”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目前,鼎力机械股份、永兴特种不锈钢已被列入2017年技术改造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南浔区木地板行业“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试点示范区、长兴县非金属制品行业机器换人试点示范区被列入2018年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区域(行业)试点示范。

我市在全省还率先出台了首个《湖州市绿色工厂评价办法》《湖州市绿色园区评价办法》,强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去年,天能集团、超威电源两家企业列入工信部第一批绿色工厂示范名单,长兴县轻工(蓄电池)被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公示名单。

产网融合  加快制造转型

在去年的浙江好项目·2017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湖州赛区决赛上,来自浙江宇清热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精密激光玻璃退火系统项目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兴趣。借助一流的技术水平,“宇清科技”打造出了一套将固体废物变废为宝的生产线,特别是针对大理石、花岗岩的尾矿,煤矿的煤矸石,钢铁行业炼钢炉渣处理更是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解决路径。该产品还在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去年全市以创新发展为引擎,紧紧围绕技术进步、创新人才等工作,市、县区、企业三级联动,狠抓落实推进。2017年全市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1160项、通过省级鉴定103项,新增装备制造业首台(套)17项、省优秀工业新产品32项。

为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我市积极推进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力太科技、天心天思等第三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针对性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微宏动力、泰普森和中电华莹等企业实施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已成功入选工信部项目;老恒和等16家企业实施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入选省级项目;9家企业列入2017年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占全省入围总数的19.6%;19家企业列入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企业,11家企业列入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共占全省总数的17.1%。

推进产品创新,平台建设是基础。去年,为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创新平台、组建创新团队和增强承载力,我市深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国家、省、市三级梯度培育计划,以政策引导、组织培训和专家入企服务、第三方服务机构辅导等形式,重点做好创新载体的宣传、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架构搭建指导、申报前材料组织指导服务、遴选项目预答辩辅导等工作,引导企业规划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全市新增诺力机械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备案,新增科宁电机、贝盛光伏等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太平微特等4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市新增欧诗漫列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新增鼎立机械等11家省工业设计中心。

我市还加强产业创新人才引育,引导重点企业瞄准国内外的高端行业领军人才,招才引智。2017年,引进和认定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领军人才75人,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项目75项;累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495人次。

大小兼顾  加快企业做强

企业是工业的主体,过去的一年我市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围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金象金牛”大企业培育持续推进,通过引导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我市培育了一批实力较强的省“三名”、市“金象金牛”企业。在去年举行的湖商发展大会上,表彰了包括天能、超威在内的连续两年获得“金象金牛”的8家企业。

为加快成长型企业做精做强,我市大力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建立并不断完善“小升规”培育库,促进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去年我市申报纳规358家,预计全年完成320家以上。全市还累计培育认定工业行业“隐形冠军”34家,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家成功列入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

在企业发展环境优化上,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市相关工作要求,组织开展了工业开门红、半年红、冲刺四季度等活动,围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产业培育、项目双进”,全力实施四大“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督促推动各县区加快落实稳增长工作举措,为工业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以来,市经信委按照改革要求已确定第一批“最多跑一次”事项64项,覆盖率达100%,其中“零上门”8项,占比12.5%。为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我市还在全省11个地市中率先制定出台了《湖州市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政策十八条》,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了大范围、高频次的减负政策集中宣传。同时加强省第三批减负政策的宣传并推动政策落地,去年,全市为企业减轻各类负担67.5亿元。

上一篇:【湖州在线】全市商务工作亮点回眸

下一篇:【湖州·德清】项目双进奏响奋进最强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