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在线】以智为核逐绿行
TIME:2018-06-28
湖州在线链接:http://www.hz66.com/2018/0625/289657.shtml
——湖州市工业绿色智造综述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在湖州这座环太湖流域唯一以湖得名的千年古城,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每寸土地之中。
去年4月,我市成功获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14个2017年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直辖市名单,我市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城市。
从政策制定到产业发展,从企业培育到创新驱动,在工业强市和绿色智造的建设过程中,湖州工业每一步新的开拓都彰显着生态之美、智造之美。
制度创新划定绿标
在生态立市的大背景下,湖州人对于工业强市战略的推进有着自己独到的一套制度体系。这些年,湖州否定了5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损失上百亿元。“工业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我们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拿出的标尺。”湖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这把绿色标尺的丈量下,湖州市建立了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工业项目联合审查机制,由发改、经信、环保、建设、规划、国土、安监等相关部门共同把关,实施项目联审制度。
除了项目联审制度,近年来我市还不断建立完善以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排污权税收、单位电耗税收为核心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制度,对工业企业开展用地、用能效益评价工作。“通过制定电价、水价、用地、用能、排污、信贷、税收等差别化政策,全市上下形成了倒逼落后企业主动淘汰的氛围,成效明显。”市经信委表示,目前除了国家8个高耗能行业,湖州还将差别电价实施范围扩大至砖瓦窑、印染、造纸、化工和制革5个行业,全市超过千家企业实施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针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我市先后启动了“僵尸企业”整治和“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低效用地处置办法,并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事前定标准、事后管达标、亩产论英雄”的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试点。
一套绿色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带来的提升十分显著。2005年至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4.4%,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1.4%;2017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居全省第三。
产业培育聚焦低碳
位于德清县的地理信息小镇,近年来发展迅猛,先后吸引了中科院微波特性测量实验室、浙大遥感与CIS创新中心、中欧感知城市创新实验室等160余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大到通过卫星系统收集万里之外的空间信息,现代城市的智慧交通、环境监测,小到打开手机APP方便地寻找附近的商场和景点,未来生活的智能化,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今年11月,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将在此举办,信息经济又一新高地初见雏形。“产业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产业结构是否符合当下发展潮流则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的走向。”市经信委认为,地理信息产业在湖州并无发展基础,为培育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新产业,湖州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向绿色低碳化迈进。
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目前已初步构建形成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若干个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的“4+4+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在这个产业体系的推动下,新兴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小高潮。
今年2月,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投资326亿元的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落户长兴县。该项目是吉利控股集团全新的全球化小型车新能源模块平台,基于吉利与沃尔沃合作开发的经验和成果,采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动力系统,一期将在今年10月底前开工建设。
大风起兮云飞扬。从2013年以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8%、10%、10.9%,增幅分别快于面上1.5、1.7、2.6个百分点,目前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0.1%、43.7%、26.3%,已成为湖州市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湖州同样以绿色作为标尺。通过重点改造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包括童装、椅子、地板、不锈钢管、电磁线等一批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目前湖州的童装、实木地板、动力电池等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0%、60%和70%。
依托细分行业转型升级和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等举措,我市还对落后产能铁拳出击。自2014年以来,全市淘汰高耗能重污染企业877家,腾出用能空间97万吨标准煤。2014年至2017年的四年间,全市还完成了对9256家“三个一批”低小散企业(作坊)的整治。
智造为核强化支撑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湖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那么推进智能制造堪称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依托‘机器换人’、‘两化’融合等手段,我市持续推进企业智能化水平,在改变原有生产模式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去年,湖州市以推广应用智能制造五大新模式为切入点,以开展智能产品创新、智能车间示范、智能管理提升、智能服务培育、智慧园区改造五大行动为抓手,加快提升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推进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特别是以在建百项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为重点,开工了一批优质的智能项目。据统计,全年新增微宏动力、华莹电子和泰普森3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一。
制造业领域的智造并不仅仅停留在生产方式上。在产品的创新上,我市展现出的成效更为显著。近年来,我市持续打好优秀工业新产品、首台(套)、浙江制造精品等创新载体组合拳,大力实施千项产品创新行动。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619.8亿元,同比增长25.6%,产值率达37.38%,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1418项,备案数居全省第一。
制造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绿色支撑。在湖州美欣达印染科技有限公司,智造与绿色生产如今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为了彻底淘汰燃煤锅炉,加强印染废气治理,企业投资5000万元进行技改,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煤改气,每年节约标煤1.8万吨。包括美欣达在内,目前湖州市已有6家企业成功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示范名单;久立等4家工厂、天能动力能源生产的两款产品以及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入国家第二批绿色制造示范公示名单。
为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未来几年,我市以工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每年将安排专项发展资金20亿元,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成为绿色智造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