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7-10-18
湖州日报链接: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7-10/17/content_355599.htm
一座城市的发展有时候犹如行驶在汪洋中的巨轮,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航行环境修正自己的航向。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传统优势不断削弱等诸多不利因素,五年来,297万湖州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这五年,湖州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
这五年,湖州探索出“绿色智造”的制造业发展新模式,持续推进转型升级;
这五年,湖州积极推进动能转换,创新理念深入到各个领域……
五年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664亿元跃升至去年的2243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总收入从246亿元到去年的360亿元,年均增速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2987元、17188元提高到去年的45794元、2650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3∶1。
数字固然值得欣喜,但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市围绕优化产业结构这一主题主动转型,在工业领域重点加快发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和休闲旅游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和现代纺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并积极培育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特色金融、节能环保、现代物流、时尚产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等若干新兴增长点。
精准的布局也使得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态势。2012年至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三大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7%、12.5%和12.6%,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4.0和4.3个百分点。
相比工业,服务业这几年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去年底,全市服务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今年以来,我市服务业战线以“大好高”和重点项目“双百计划”为抓手,按照项目“四个一批”滚动推进机制,加速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和竣工,为服务业发展夯实发展后劲。
1至8月,全市服务业领域完成投资751.98亿元,增长19%,居全省第二位;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0.6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65.3%,为实现服务业“全年红”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包括太湖龙之梦、百成锂离子电池、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百亿级的重大项目如今都已处于建设之中。五年来,我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50亿美元,新引进16家世界500强企业。
随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我市产业结构优化也更趋合理。相较于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4∶53.1∶39.5的局面,到去年底,已经调整为5.7∶47.2∶47.1。
作为“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绿色也成为湖州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主导色”。
依托“绿色智造”的发展主线,今年4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湖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湖州由此成为浙江省第二个试点示范城市。
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化运用,我市不断建立完善以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排污权税收、单位电耗税收为核心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制度,对工业企业开展用地、用能效益评价工作,倒逼落后企业主动转型。
特别是湖州将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在国家规定的8个高耗能行业基础上,扩大至砖瓦窑、印染、造纸、化工和制革等5个行业,全市已有1021家企业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我市还重点改造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依托细分行业转型升级和“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等举措,包括童装、椅子、地板、不锈钢管、电磁线等一批行业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去年,我市累计关停和整治低小散(作坊)2618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33家。
在农业领域,同样上演着嬗变的故事。我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成为全国第二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级市。为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我市所有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完成线上智能化平台建设。而“整洁田园美丽农业”行动,今年上半年也已完成122.8万平方米大棚的改造。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取代资源要素成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过去几年,我市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2015年全市R&D投入53.2亿元,占GDP比重2.55%,比2012年提高0.3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9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1647件,占全省比重7.1%,比2012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创新上的持续发力还体现在工业新产品的开发上。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669.8亿元,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数列全省第一,新产品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115.6%,新产品产值率为36.2%,比2012年提高1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今年新产品的开发继续保持高速,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数达810项,完成年度计划81%。
今年,我市还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推进省级物流装备(农业机械)、智能电梯两个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以及百项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微宏动力、泰普森和中电华莹3个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为夯实创新基础,我市还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7家(含3家建筑行业),诺力机械成为省推荐到国家发改委复核的4家之一,科宁电机等13家企业已成功入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答辩。